
“炮管刚热就落伍”听起来像段子,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炮兵营里。士兵们把1909年式榴弹炮拉上前线,还没放几发,就发现自己射程短得像在扔石头,对面德国人的炮却像开挂一样打得更远、更准,气得炮长直骂娘。
故事得从日俄战争打完说起。那年头,俄国炮兵手里的家伙什五花八门,有的炮还是前朝留下来的老古董,打一轮就得歇半天,生怕炸膛。军部一看不行,赶紧向德国克虏伯和法国施耐德两家下单,想着一步到位。克虏伯动作快,直接把自家12厘米榴弹炮改膛改弹,改成俄国口径,可1906年拉去靶场一测,炮闩漏气、弹簧难造,军官脸当场黑得跟锅底一样。施耐德倒是不慌不忙,晚两年才把图纸和样炮送来,结果官僚手续又拖了两年,等文件签完,黄花菜都快凉了。
1907年冬天,几家工厂把样炮齐刷刷摆到总炮兵局门口:克虏伯、埃尔哈特、普梯洛夫、奥布霍夫,一字排开,像擂台比武。参数一对比,大家半斤八两:重量一吨三左右,仰角四十来度,炮弹二十二公斤,初速三百米出头。可克虏伯那门炮硬是靠着结实耐操、炮闩不漏气、瞄具看得远,把其他几家按在地上摩擦。于是拍板:就它了,1909年式定型,全军换装。
真等批量生产,麻烦来了。俄国当时缺铬镍钢,海军那边也嗷嗷待哺,炼钢厂炉子天天冒火星还是不够分。更惨的是,克虏伯炮闩的楔块得像手表零件一样精刮细磨,国内工人干瞪眼,报废率飙上天。那跟大黄瓜似的复进弹簧更离谱,德国本土都造不出几根合格的,俄国工厂直接抓瞎。结果开战前只攒出不到五百门,缺口还有一大截。
前线部队一用,吐槽跟着炮弹一起飞回来:射程差、机动差、仰角小,跟人家德国105比,像拿土炮对狙击枪。更要命的是,俄国把这122毫米炮塞进军级编制,跟德军的150毫米对位,火力、数量、射程全面吃亏,炮兵连长天天给上级打报告:要么换炮,要么加人,不然这仗没法打。
拖来拖去拖到1917,沙皇没了,红军接手,却连机床都凑不齐。直到1928年,工程师西多连科在彼尔姆厂翻箱倒柜,把法国人那门1910年式榴弹炮拉出来回炉:炮管加长、药室扩孔、轮子包橡胶,一口气把射程从七公里怼到十一公里,改名1910/30式。新炮重量还是两吨出头,好在拖拉机够用了,1930到1941一口气造了三千多门,成了卫国战争初期最接地气的“民工炮”。
有人不死心,硬要啃克虏伯那块硬骨头。1937年又把1909年式拉出来改,改完叫1909/37式,结果卡在弹簧和楔闩上,产量寥寥。同期还有个“卢布克”项目,学德国人上楔闩、加高膛压,射程飙到十二公里,可炮重两吨二,牵引速度十公里,跑得还没马拉犁快,两年造了十一门就流产。
真正破局的是1937年的M-30。设计师彼得罗夫把施耐德的液气后坐、1910年式的成熟炮闩、苏联自家简化炮架攒在一起,搞出一门看起来像缝合怪、实则好用的家伙:射程十一点八公里,炮弹初速五百三,重量两吨三,成本却只有某些高级方案的三分之一。1938年投产,一直造到1955年,出厂一万九千多门,从莫斯科一路轰到柏林,又从朝鲜轰到中东,至今在仓库里还能打着火。
回头看,122毫米这个口径像一根顽固的骨头,谁啃谁知道疼。它卡在105与150之间,火力比105猛,重量比150轻,可每次想换代,设计师、财政、生产线、前线需求四条绳子一起扯,最后总是把老炮拉出来缝缝补补再上岗。说它落后吧,战场上又缺不了;说它先进吧,隔壁美帝105早就能空投。就这样混了半个世纪,M-30硬是靠皮实和够用,熬到D-30接班。
有时候真像老兵在火堆旁吐槽:新炮看着花哨,不如老伙计一声吼来得踏实。现在打开地图,偶尔还能看见M-30拖着橡胶轮胎,在尘土里蹒跚。它不争不抢,却像老兵的拐杖,扶一把就能走,扔不掉也舍不得。
换作是你,愿意扛着最新最贵的“黑科技”上战场,还是拖一门修过八百次的熟面孔?
#图文作者引入成长激励计划#
炒股配资合法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