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纵然漫长,但其中的关键之步,却能决定成败。有时候,一步走错,就可能没有后来的机会。张震上将经历了数十年的戎马生涯,活到了101岁,晚年更曾担任军委副主席,成就卓著。然而,他在写自己回忆录时,常常感慨万分,特别提到过一句话:“当年,要不是黄克诚同志,哪里会有我的今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张震与黄克诚之间又有什么深厚的关系?
张震,湖南平江人,黄克诚则是湖南永兴人。两位同为湖南人,并且都出生于属虎年份。张震1914年出生,而黄克诚比他年长整整十岁。命运的安排,让他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走到了一起,他们因共同的革命信仰,投身了彭德怀领导下的红三军团。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后,黄克诚担任了红四师政委,而张震则是红四师下属的一名营长。他们的关系就像上下级一样,张震是黄克诚的部下。那时,战场上的情况异常紧张,前方激战正酣,突然后方传来枪声,团长便命令张震带队去查看发生了什么。当张震带队赶到时,他看到了一队约100多人的队伍,唱着红歌,步伐从容。这些人看上去像是自己人,但张震一眼便看出这群人其实是敌人伪装成的红军。他立即下令进行反击,成功将这些敌人击退。
展开剩余67%不过,张震在这场战斗中受了伤,右臂中弹,又不幸染上了疟疾。由于伤势较重,他被送到军团后方医院治疗。第五次反“围剿”打得异常惨烈,最终宣告失败。医院内,伤病员超过了一万,而张震也是其中的一员。
有一天,黄克诚政委亲自来到医院探望伤员,看到张震时,他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张震离开医院,重新回到前线。张震的伤势并未完全恢复,身体虚弱,他对是否应该去前线心存犹豫。但黄克诚毫不犹豫地说:“只要你能走路,就跟我去前方,那里也可以养伤。”张震当时并未意识到,红军即将经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长征。长征对于张震来说是绝对的机密,连黄克诚等人也并不完全知情。
当时,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的最高领导人博古来到了红三军团,给各团以上干部传达了一个报告。报告提到要转移阵地,动员大家准备突围。但究竟要转移到哪里,博古并没有透露,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明确的方向。黄克诚听到这一消息后,敏锐地察觉到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转移。
黄克诚分析后发现,红军的转移可能并不只是为了改变战术位置,而有更深远的战略意图。尤其是在《红色中华》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中,张闻天提到的内容让黄克诚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黄克诚最终得出结论,红军可能要放弃中央苏区,进行长途转移。虽然当时还没有任何明确的消息,但他的判断是对的。
黄克诚不仅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他心地宽厚。得知即将转移后,他没有着急准备自己的行李,而是第一时间赶到了红三军团的医院,那里的伤员人数超过一万。他想尽办法带走所有能够行动的伤员,但实际上,许多伤员重伤无法行走,最终只能动员少数几位伤员出院跟他一起走。张震、钟伟少将、甘渭汉中将等几位幸运的伤员参与了这次转移,成功加入了长征的队伍。而那些没有出院的重伤员,在红军离开后,大多数都遭遇了敌人的杀戮。
多年后,张震心中一直感激黄克诚,但他也始终认为,黄克诚当时一定是知道红军要转移的,因此才急切地将自己从医院中拉出来。直到建国后,《黄克诚自述》一书出版,张震读后才意识到,黄克诚并没有事先知道红军的转移计划。他的一切判断,完全是通过自己敏锐的分析和直觉做出的。这使得张震对黄克诚更加敬佩。
如果不是黄克诚在那个关键时刻将张震从医院里带出来,张震很可能就会错过这次长征,和其他伤员一起惨遭敌人的屠杀。那么,后来的这位共和国上将、军委副主席,也许就不会再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了。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合法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