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世界大战,至今迟迟没有爆发。
这可不是因为人类突然变得更热爱和平,也不是仅仅因为核武器的巨大威慑力。
经济学家温铁军先生,对此给出了一个让人听了背脊发凉的解释。
他的观点,直指这场全球危机的核心。
他认为,真正的根源在于,那些能够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工业产能。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力”,被巧妙地处理了。
当年的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
他们进行了“托管”和“外包”。
这听起来也许有些冷酷,却是为了避免自身走向毁灭而采取的策略。
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挪移。
这不是什么道德层面的善举。
它更像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相互交织下的一个必然选择。
美国的“借力打力”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非常现实,也极为棘手的问题。
如果把一个规模庞大,足以支撑世界大战的军工复合体,全部留在自己国家。
这无异于怀揣着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这种巨大的内在生产力,一旦得不到有效的消化,迟早会制造出社会问题。
进而,这种压力会寻求外部的出路,演变成无法控制的危机。
这是一个既现实又迫切,不得不去面对的巨大挑战。
最近发生的朝鲜战争,就为我们展示了美国如何巧妙地应对这种局面。
美国并没有选择全力开动自己国内的工厂,去满足当时巨大的战时需求。
相反,他们采取了一个更精明,也更具深远战略意义的办法。
把大量的军事订单,直接交给了在二战中战败的日本。
这一招可谓一石二鸟,既高明又有效。
一方面,它成功满足了前线的战争物资需求。
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将自身原本过剩的工业产能压力,成功地转嫁了出去。
这有效避免了美国国内,可能爆发的潜在经济危机。
同时,这还顺势扶持起了日本这个在亚洲地区,非常重要的盟友。
帮助日本的经济,在战后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元气。
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意想不到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从那之后,美国就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全球定位。
他们不再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世界工厂”的角色。
而是开始扮演一个更高级的“全球指挥官”。
他们的职责重心,变成了制定全球规则,输出资本和技术标准。
至于那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产制造环节。
那些可能带来产能过剩压力的“脏活累活”,则通通被外包了出去。
东方阵营的意外反转
在大洋的另一端,苏联也玩着类似的策略游戏,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他们向新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甚至直接搬来了一整套重工业和军工生产体系,以帮助我们建设国家。
苏联的意图很明确,他们希望将中国打造成为东方阵营一个坚实可靠的生产基地。
这盘棋,苏联当时算得可谓精明,旨在巩固其在全球对抗中的地位。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
在援助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中苏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最终破裂。
这成为了当时一个大大的意外,震惊了世界。
紧接着,苏联专家们在一夜之间全部撤离。
他们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规模虽然庞大,但尚未完全消化。
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半成品状态的工业框架,挑战巨大。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工业基础可谓非常薄弱。
被动承接了这套体系之后,我们一下子就被推到了一个命运的岔路口。
摆在面前的选择异常残酷,要么在困境中彻底垮掉。
要么就得硬着头皮,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这套庞大的工业体系从头到尾地啃下来、消化掉。
这无疑是一条充满荆棘,却又别无选择的道路。
最终,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第二条路。
虽然在那个年代,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但最终,硬是把这套复杂的工业体系彻底消化吸收,并加以创新。
从那时起,中国便从一个原本被动承接产能的国家。
慢慢蜕变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完全掌控“战争开关”的潜在世界级强国。
战争背后的真实驱动力
讲到这里,也许有些朋友会感到困惑,产生疑问。
为什么当年美国和苏联,都要如此费尽心机地去转移本国的工业产能呢?
这背后的深层逻辑和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拨。
回到那个硝烟弥漫、波澜诡谲的二战前夕,去看看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
回顾当年的德国和日本,他们的行为虽然在旁人看来似乎充满着疯狂。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意识形态狂热,或者单纯的领土扩张野心。
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工业生产机器已经开足了马力,工厂根本停不下来。
然而,令人绝望的是,全球市场却陷入了深度萎缩,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这对于资本主义体系来说,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难题。
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正常的商业渠道又无法消化这些海量的工业产品。
经济危机,几乎就是一触即发。
在那种极端的经济困境下,他们找到了一条看似唯一的“出路”。
尽管这条“出路”异常血腥,充满了暴力和破坏。
那就是创造一个能够无限量吞噬工业产品的“超级市场”。
而这个所谓的“超级市场”,没有别的,它就是大规模的战争。
一旦战争爆发,对于各种军用物资的需求,将是天文数字。
想象一下,大量的坦克、飞机、军舰的生产线一旦全面开动。
军工厂就能日夜不停地高效运转,订单源源不断。
这样一来,工人有了活干,资本家有了钱赚。
原本困扰社会的失业潮、企业破产潮以及各种经济危机,都会在战争的巨大消耗中,得到暂时的缓解。
甚至,从表面上看,所有问题仿佛一下子就解决了。
所以,从这个独特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上。
就是一场极其残酷、血腥且规模庞大的“工业产能大清仓”。
这正是美国和苏联两国都看得非常清楚,并且极力避免在本国再次上演的噩梦。
他们深知,这种内在矛盾的爆发力,是何等的可怕。
新时代的“看不见的硝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全球的博弈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变得更加复杂。
如今,工业产能本身固然仍然重要,但竞争的核心已经发生了升级。
现在,更要命的争夺,集中在了对“全产业链”的彻底控制权上。
谁能够掌握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完整链条,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绝对主动。
你看近期美国对我们搞的那些贸易摩擦和科技限制。
它们的目的可不是仅仅为了解决表面的贸易逆差问题,这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他们是想方设法地阻止我国向全球产业链的顶端攀升。
不想让我们掌握从最基础的设计,到核心原材料,再到高端制造的完整闭环。
说白了,美国人的心思很清楚:他们更希望我们永远只当一个“世界工厂”。
而不是一个能够自主创新,甚至可以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国。
他们害怕我们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全球指挥官”,能够制定规则、影响世界。
所以,这种层层叠加的限制和打压,本质上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略阻击。
然而,我国在芯片技术、航空发动机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关键领域。
不断取得突破,这本身就意味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控制与反控制之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这已经不是过去那种通过代理人战争来消耗产能的旧模式了。
而是一场真正的,发生在经济和科技层面的“产业世界大战”。
笔者的感悟
所以你看,温铁军先生的那些观点,越是深入地琢磨,就越是让人觉得充满了道理。
他的洞察力,深刻而又直接,让人不得不信服。
在他看来,世界大战那个真正的开关,从始至终,都牢牢掌握在那些拥有最完整。
同时,又具备最自主工业体系的国家手中。
这,才是决定全球和平与冲突走向的关键力量。
回顾历史,过去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
通过非常巧妙地转移自身的工业产能,成功地避免了彼此之间直接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而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则是我国通过日复一日、一点一滴的艰苦努力。
逐步建立并完善起自己的完整工业体系,从而争取到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和平,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也不是别人随意就能施舍给你的美好愿望。
它更像是一种由自身强大实力牢牢支撑起来的“有备无患的状态”。
一个国家真正的安全感,绝不是依靠别人嘴上的承诺就能得到的。
而是要看你自己有没有那种,让任何潜在对手都不敢轻举妄动。
甚至,即便他们真的动手了,也根本打不赢你的“底气”。
这种强大的底气,才是确保长久和平最可靠的基石。
所以,最终的结论非常简单而又深刻:只有自身强大到能够打赢。
你才有真正的资格,选择不打。
炒股配资合法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